來源:http://www.www.hzzqhd.com/ 作者:武漢科銳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
酒的分類
首先,我們喝的酒,都可以統稱為“飲料酒”
根據國家標準GB/T 17204,我們平時喝的酒都叫飲料酒,酒精度在0.5°以上的都是 & 度數低于0.5°的啤酒也是飲料酒。
其余的0.5°以下的叫酒精飲料,有點拗口,具體分類如下:

白酒是蒸餾酒的一種
發酵酒:啤酒、葡萄酒、果酒(發酵型)、黃酒、奶酒(發酵型)
蒸餾酒:中國白酒、白蘭地、威士忌、伏特加、朗姆、金酒六類;
配制酒:竹葉青、楊梅燒酒、三蛇酒、人參酒、勁酒等等
六大蒸餾酒及其區別
主要區別在于發酵劑、原料和發酵方式上。
國外的5種蒸餾酒全是液態發酵,只有我們的白酒才講究固態發酵,如果白酒使用液態法工藝,很難賣的上價去、人們也不愿意喝。
因此有些人說蒸餾酒中中國白酒排第一,這么說也不是沒有依據。

重點看發酵方式、儲存容器。
好的白酒除了發酵方式講究固態外,發酵后的儲存老熟也講究方法,好酒一般用陶壇、酒海存酒,高端酒還會采取地下儲存、洞藏的辦法;
而伏特加、金酒不需要儲存,釀好了直接開賣!
國外五大蒸餾酒與白酒工藝的復雜程度不是一個級別的,它們成不了國內主流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你知道的高、低酒度的分界線都是錯的
依據GB/T 26760、10781.1等國家標準,不同香型的高低度酒的分界線不一樣,具體劃分如下:

國家標準里沒有中度酒這個概念
只要是固態法釀造的,絕大部分酒的高度酒和低度酒售價相差不大(茅臺除外),原因是低度酒的生產成本比高度酒低不了多少。
從工藝上來說,高度酒降度加漿(加水、過濾等)后,酒的風格會發生很大變化,口味變得非常寡淡,需要再重新調味才行,而這個調味用的都是珍貴的老酒,比如,普茅調味會用的到多種15年以上的陳酒。
但是,最終低度酒的風味還是不如高度酒,外加成本確實降了一些,所以最終售價會比較低,但低不了多少,因此想喝酒、存酒最好還是優先買高度的,盡量在50°以上。
建國初期所有的白酒酒度在60°以上,后來才出現的低度酒,原因可以再寫一篇文章了,這里不細講。
工藝
按發酵劑分
按照使用的糖化發酵劑不同,可分為大曲酒、小曲酒、麩曲酒、混合曲酒,其中大多數名酒均為大曲酒。
大曲酒:用小麥、大麥和豌豆制曲,大曲既是糖化劑,也是發酵劑,還是生香劑。一般情況下,大曲酒具有曲香馥郁、口味醇厚、飲后回甜等特點,多為名酒和優質酒,但耗費糧食、生產周期長、生產成本高。
小曲酒:小曲中的主要微生物有根霉、毛霉、擬內孢霉、乳酸菌和酵母等。小曲酒用曲量少、發酵周期短、出酒率高、酒質醇和,但香味物質相對較少,酒體不如大曲酒豐滿。
麩曲酒:以麩皮為載體培養的純種曲霉菌(包括黑曲霉、黃曲霉、白曲霉),麩曲酒生產周期較短、出酒率較高,但酒質一般不如大曲酒。
混合曲酒:大曲、小曲、麩曲三選二,或以糖化酶為糖化劑,加釀酒酒母等發酵釀制而成的白酒。
按發酵工藝分

固態法白酒:以糧食為原料,采用固態(半固態)糖化、發酵、蒸餾,經陳釀、勾兌而成。固態法是大多數名優白酒的傳統生產方式。采用固態法生產白酒時,不同的發酵和操作條件,會產生不同的香味成分,因而固態法白酒的種類多,風格各異。
液態法白酒:以含淀粉、糖類物質為原料,采用液態糖化、發酵、蒸餾所得的基酒,可調香或串香,勾調而成的白酒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:
固液結合發酵白酒:又稱串香白酒,以液態發酵白酒或食用酒精為酒基,與固態發酵的香醅串蒸而制成的白酒。
固液勾兌白酒:以液態發酵白酒或食用酒精為酒基,與部分優質白酒及固態法白酒的酒頭、酒尾勾兌而成的白酒。
調香白酒:以優質食用酒精為酒基,加特制白酒調味液和食用香精等調配而成的白酒。
固液法白酒:以固態法白酒(不低于 30%)、液態法白酒、食品添加劑勾調而成的白酒。
網上有些免費送白酒(需要付199元郵費)的活動用的就是串香酒,一分錢一分貨,買的時候注意甄別。天上掉下來的除了隕石外,還有樓上的花盆,絕不會是餡餅。
原料
水真的能影響酒質嗎?
釀酒用的水有多種,都有不同的要求,包括釀造用水、加漿用水、洗滌用水、冷卻用水、鍋爐用水,其中釀造用水影響最大。

以上是能用在生產中的水源
由于各類水源中的硬度、pH值、微生物不同,優質釀造用水首選溪水和礦泉水,次選深井水。
一般不用地表水,因為含有較多的雜質、渾濁度高,水質隨季節變化大;但是水質較好的河水也可以用,但需要充分過濾;水質不好的話,寧可用除氯后的自來水也不用地表水。
各大名酒的水源:
五糧液:閩江江心打井取深層地下水,井深約90米;
汾酒:都屬于汾河水系的地下水;
郎酒:赤水河附近,龍洞山郎泉水;
西鳳酒:鳳凰泉水;
瀘州老窖:龍泉井水;
洋河:洪澤湖濕地,美人泉水;
劍南春:沱江水系,玉妃泉;
釀酒用的原料:
高粱:是釀酒的主要原料,一般南方釀酒用糯高粱,北方用粳高粱;和其它谷物相比,出酒率高,酒質好、風味更醇厚。單糧型白酒一般只用高粱,多糧型的會搭配大麥、玉米等谷物。
玉米:需要去掉胚芽(否則酒酸度大),玉米中植酸較多,發酵后的產物可以促進甘油的生成,所以加入適量玉米后,酒顯得醇甜。
大米:米香帶入酒中可以使口感凈爽,像五糧液、劍南春、敘府大曲等多糧酒會加入一些粳玉米。
小麥:一般大麥用于制曲,小麥用來釀酒,但不能多加。五糧液很久很久以前用過蕎麥,但蕎麥的殼去不干凈,釀出的酒苦味重,就改用小麥了,五糧液添加量為16%,劍南春15%。
青稞:青稞是大麥的一種,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大麥,但是蛋白質含量較高、質地堅硬,所以青稞酒的工藝特點與大曲汾酒有很大的區別,發酵工具上使用了醬香酒才用的條石窖,但仍屬于大曲清香范疇,只是口感與汾酒差別較大,所以有專家提議單獨成立香型。
薯類:包括甘薯、馬鈴薯、木薯等,是上世紀50年代糧食短缺時的高粱替代品,出酒率高,但多采用液態法工藝,木薯也能用固態發酵、但用的是麩曲,所以薯類釀的酒酒質都不高。
香型
本來白酒不分香型,1963年第二屆評酒會后開始研究,確定了4個香型,也就是四大基礎香型,關于香型的幾個叫法:
-
四大基礎香型:濃香、清香、醬香、米香(原因見下圖);
-
五大香型:濃香、清香、醬香、米香;
-
五小香型:兼香型、芝麻香型、特香型、藥香型、豉香型
-
10大香型:上面五大+五小,就是10大香型;
-
2小香型:馥郁香型、老白干型。

十二香型關系圖
紅圈外的8個香型有的是由基礎香型發展而來,有的同時具有某個/某幾個香型的特點,他們在原料、工藝上都與4大基礎香型密不可分。比如:
-
鳳香型,發酵容器既用到了清香型的地缸,也用到了濃香型的泥窖,不過它是在地缸里抹新泥,新泥用久了就得換掉,所以兼具清香、濃香風格;
-
兼香型,發酵過程既有醬香的也有濃香的,甚至有的干脆分開發酵,然后再混在一起,所以兼具濃香、醬香風格;
-
芝麻香,用的是醬香工藝,但使用的是麩曲清香用的麩曲發酵,濃香的泥底+麩曲清香的磚窖,所以同時具有醬香、濃香、清香的三種風格。
其他香型基本類似,看一眼下面這張圖就明白了:

十二大香型里,米香、豉香、特香用的是大米發酵,馥郁香、濃香外都只用高粱;米香、特香、小曲清香、麩曲清香、麩曲醬香外,都用到了大曲;
白酒里98%以上的成分是乙醇和水,其他物質不到2%,但是,正是這不到2%的化學成分決定了酒的口感、風格,決定了十二大香型各自的風格特點。
所以中國白酒的香,是獨一無二的,與國外蒸餾酒有很大的不同。
圖文來源:原酒公社






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1131號
